咬人貓
出自台灣有毒中草藥毒性資料庫
咬人貓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用戶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E8%95%81%E9%BA%BB%E7%A7%91 返回上一頁] {{:模板:基本資料|1=蕁麻科 Urticaceae|2=蕁麻屬|3= 'Urtica L.'|4=咬人貓|5=''Urtica thunbergiana'' Sieb. & Zucc.|6=Stinging Nettle |7=蕁麻、刺草 }} == '''植物圖片''' == {| border="2" style="border-collapse;" || [[檔案:咬人貓2.jpg|300px|咬人貓 ]] 咬人貓 || [[檔案:咬人貓-幼葉1.jpg|300px|咬人貓-幼葉]] 咬人貓-幼葉 || [[檔案:咬人貓-花序0.jpg|300px|咬人貓-花序]] 咬人貓-花序 || |- || [[檔案:咬人貓-莖2.jpg|300px|咬人貓-莖2]] 咬人貓-莖 || [[檔案:咬人貓-焮毛0.jpg|300px|咬人貓-焮毛0]] 咬人貓-焮毛 || [[檔案:咬人貓-葉4.jpg|300px|咬人貓-葉]] 咬人貓-葉 |} == '''咬人貓簡介''' == <font size=3> 咬人貓,蕁麻科蕁麻屬的植物,是一種廣為人知的有毒植物。說是有毒植物,但其實他最主要對人的影響是皮膚碰觸之後的疼痛瘙癢腫痛症狀。中毒途徑不同於大部份有毒植物需食入才會產生中毒現象,咬人貓在外觀上帶有刺毛,不慎碰觸到會立即產生疼痛現象,出現紅熱腫痛,疼痛難耐,疼痛時間可達數小時不等,屬於一種具皮膚刺激性的有毒植物。同樣的症狀也出現在同科不同屬的咬人狗(Dendrocnide meyeniana)及蝎子草(Girardinia diversifolia)。 </font>。 == '''外觀簡述''' == {| border="2" style="border-collapse;" || <font size=3>'''莖'''</font> ||<font size=3>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約1.3公尺,帶有刺毛,表皮近光滑。 </font> |- || <font size=3>'''葉'''</font> ||<font size=3> 葉上正反面均帶有刺毛及絨毛,葉長6-13公分,寬5.5-12公分。葉基成心形,葉緣鋸齒狀,每個鋸齒的邊緣都有1-3個小鋸齒。葉尖漸尖,葉柄3-13公分長。托葉兩片,綠色,卵圓狀,約1公分長,0.7公分寬。 </font> |- || <font size=3>'''花'''</font> ||<font size=3> 單性花,總狀花序,雄性花序在莖的較低處,長約12公分。 </font> |- || <font size=3>'''果實'''</font> ||<font size=3> 瘦果,成扁形卵圓體,約1.2毫米長,寬0.8毫米。 </font> |} == '''產地''' == <font size=3> 日本及台灣均有其蹤跡,生長遍及全島低海拔至高海拔地區。花期及結果期為夏季至冬季[1]。 </font> == '''毒性研究''' == <font size=3>咬人貓是一種為人所熟知的有毒植物,野外行走時很忌諱去摸到這種植物,因為會產生疼痛瘙癢難耐的過敏症狀出現,症狀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小時不等[2, 3]。目前研究發現咬人貓引起這種過敏現象的物質主要是存在要人貓外表的刺毛內,關於刺毛的研究最初開始起於1665年的Hooke[4]。台灣目前除了咬人貓之外,在同科不同屬的咬人狗及蝎子草也發現具有會引起相同症狀的刺毛。形態和組織學研究發現咬人貓葉上的刺毛正反兩面均有,平均每片葉子上約有200-300根,長度約2.6毫米左右[5]。</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症狀'''</font> <font size=3> 皮膚接觸到咬人貓的刺毛,會使刺毛釋放出化學物質引起紅熱腫痛,造成瘙癢疼痛難耐的症狀,可持續長達數小時不等。 </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有毒成份'''</font> <font size=3> 蕁麻屬引起的皮膚疼痛中毒現象已被研究多時,目前較為人熟知造成疼痛的成分為蟻酸(formic acid),另外也有研究指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羊巠色胺(serotonin)也同樣是引起疼痛感的成分之一。但在2006年Fu經由成分分析及動物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草酸(oxalic acid)及酒石酸(tartaric acid)才是咬人貓主要引起疼痛感的主要成分,其於蟻酸及乙醯膽鹼,羊巠色胺為次要成分[3, 4, 6]。 </font> =='''毒性分級'''== <font size=3>[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E6%AF%92%E6%80%A7%E5%88%86%E9%A1%9E 級數B]</font> == '''參考文獻''' == 1.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北: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1993.5: 256-257. 2. Oliver F, Amon EU, Breathnach A et al.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25924Contact urticaria due to the common stinging nettle (Urtica dioica)—histological, ultrastructural and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1991; 16: 1-7. 3. Taskila K, Saarinen JV, Harvima IT, Harvima RJ.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0921474 Histamine and LTC4 in stinging nettle-induced urticaria.] ''Allergy'' 2000; 55: 680-681. 4. Fu HY, Chen SJ, Chen RF et al. [http://aob.oxfordjournals.org/content/98/1/57.abstract Identification of oxalic acid and tartaric acid as major persistent pain-inducing toxins in the stinging hairs of the nettle, Urtica thunbergiana.] ''Annals of Botany'' 2006; 98: 57-65. 5. Fu H-Y, Chen S-J, Kuo-Huang L-L. [http://tai2.ntu.edu.tw/taiwania/abstract.php?id=17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tinging Trichomes and Some Related Epidermal Structures in the Leaves of Dendrocnide meyeniana, Girardinia diversifolia, and Urtica thunbergiana.] ''Taiwania'' 2003; 48: 213-223. 6. Collier HO, Chesher GB.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09591/ Identification of 5-hydroxytryptamine in the sting of the nettle (urtica dioica).]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Chemotherapy'' 1956; 11: 186-189. [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E8%95%81%E9%BA%BB%E7%A7%91 返回上一頁]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模板:基本資料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咬人貓
。
檢視
頁面
討論
原始碼
歷史
個人工具
登入
搜尋
導覽
首頁(簡介)
台灣有毒中草藥
常見中毒處理方式
不良反應新聞訊息
醫療資訊
統計資料
相關連結
問題回報
工具箱
連入頁面
連出更改
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