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鼠尾草
出自台灣有毒中草藥毒性資料庫
(→產地) |
(→毒性研究) |
||
第62行: | 第62行: | ||
== '''毒性研究''' == | == '''毒性研究''' == | ||
<font size=3> | <font size=3> | ||
- | + | 在過去有一案例報告中指出,一位18歲有使用大麻歷史的年輕女性,抽食Salvia divinorum葉後造成了長時間的精神障礙及精神分裂症(9)。在2011年的一篇研究比較曾經使用過/正在使用Salvia divinorum族群與未曾使用過之族群,發現曾經使用過/正在使用的族群患有憂鬱症機率較未曾使用過之族群高達了1.4倍之多(4)。雖然不前並無急性毒性的案例報告或是研究,但據上述的文獻報導,可發現長期使用Salvia divinorum可能會導致精神症狀的發生。</fo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nt size=3 color=green>'''症狀'''</font> <font size=3> | *<font size=3 color=green>'''症狀'''</font> <font size=3> |
在2011年11月12日 (六) 11:28所做的修訂版本
[返回上一頁]
目錄 |
基本資料
科別 | 唇形科 Lamiaceae |
屬名 | 鼠尾草屬 Salvia |
中文學名 | 墨西哥鼠尾草 |
拉丁學名 | Salvia divinorum L. |
英文名稱 | Diviner's Sage, Ska María Pastora, Seer's Sage, Salvia |
中文俗名 |
植物圖片
[[檔案:|300px|]]
|
[[檔案:|300px|]]
|
[[檔案:|300px|]]
| |
[[檔案:|300px|]]
|
[[檔案:|300px|]]
|
[[檔案:|300px|]]
|
墨西哥鼠尾草簡介
Salvia divinorum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國外除了作為傳統的民俗用藥以外,Salvia divinorum具有至幻覺之作用,因此曾被”民間術士”作為一種會產生迷幻作用的精神占卜藥物(1)。Salvia divinorum會造成與ketamine相類似的迷幻作用(例:“進入另一個現實世界“、“精神與身體分離“以及“時空錯位“),因此近幾年來Salvia divinorum的使用在歐美國家相當的風行,尤其在年輕族群間相當的盛行(2-4)。過去文獻報導指出,Salvia divinorum的使用逐漸取代了大麻(5)。在美國有一位青少年因為使用Salvia divinorum而導致自殺死亡的事件,使得當地政府對於此案例相當的重視(6)。過去文獻報導也指出使用Salvia divinorum後會可能導致使用者產生精神疾病。目前已經有許多國家對於Salvia divinorum進行控管或是立法,美國也從原本2008年有立法管制Salvia divinorum的13個州,在2010年時提升至16個州進行管制(7)。。
外觀簡述
莖 | 其生長高度可超過1米,為中空方形莖 |
葉 | 葉為卵形、齒狀以及十字對生長約15厘米長 |
花 | 花為白花,螺旋狀(30厘米)花序,紫色花萼,很少開花。 |
果實 |
[5,8]
產地
原產於墨西哥卡瓦州,Sierra Madre東方的Mazatec 區。
毒性研究
在過去有一案例報告中指出,一位18歲有使用大麻歷史的年輕女性,抽食Salvia divinorum葉後造成了長時間的精神障礙及精神分裂症(9)。在2011年的一篇研究比較曾經使用過/正在使用Salvia divinorum族群與未曾使用過之族群,發現曾經使用過/正在使用的族群患有憂鬱症機率較未曾使用過之族群高達了1.4倍之多(4)。雖然不前並無急性毒性的案例報告或是研究,但據上述的文獻報導,可發現長期使用Salvia divinorum可能會導致精神症狀的發生。
- 症狀
- 臨床症狀[8, 9]:
- 異物感(foreign body sensation),
- 瘙癢
- 疼痛
- 灼熱 (burning)
- 畏光 (photophobia)
- 視力減退
- 結膜水腫 (conjunctival chemosis)
- 角膜表皮斑點狀(corneal punctate epitheliopathy)
- 角膜水腫 (corneal edema)
- 角膜上皮脫落 (corneal epithelial sloughing)
- 動物皮膚腫瘤促進實驗[1]:
- 表皮增生
- 斑點
- 結疤
- 臨床症狀[8, 9]:
- 有毒成份
- 綠珊瑚乳汁的成分目前已有多種被分離出來,多數為terpene類的成分,主要導致刺激性不良反應的成份為ingenane-和tigliane-type的雙帖脂類(diterpene esters)(如12-O-2Z-4E-octadienoyl-4-deoxyphorbol-13-acetate或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TPA))[10, 11],而引起腫瘤促進的有毒成分為TPA[12]。
- 中毒劑量
- 在腫瘤促進的實驗中,1%的丙酮(acetone)乳汁萃取液會促進小鼠皮膚表皮細胞增生及刺瘤(papillomas)出現[1]。
- 經口投予母鼠0.05%的綠珊瑚乳汁水萃取液,會造成母鼠血中白血球數量上升,及胎盤重量變重[7]。
- 將綠珊瑚水萃取液投入水中給予Heteropneustes fossilis (一種魚類),其LC50為3.45 μg/ml (in 24h),2.516 μg/ml (in 48h),1.623 μg/ml (in 72h)及1.315 μg/ml (in 96h),且死亡率分別與劑量(dose-dependent)和時間(time-dependent)成相關性[6]。
毒性分級
1.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台北: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2003, p.p.287. 2.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北: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1993.3: p.p.469.
參考文獻
1.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台北: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2003, p.p.287.
2.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北: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1993.3: p.p.469.
3. Roe FJ, Peirce WE. Tumor promotion by Euphorbia latices. Cancer Res 1361; 21: 338-344.
4. Eke T, Al-Husainy S, Raynor MK. The spectrum of ocular inflammation caused by euphorbia plant sap.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 2000; 118: 13-16.
5. Neuwinger HD. Plants used for poison fishing in tropical Africa. Toxicon 2004; 44: 417-430.
6. Jurberg P, Cabral Neto JB, Schall VT. Molluscicide activity of the "avelos" plant (Euphorbia tirucalli, L.) on Biomphalaria glabrata, the mollusc vector of schistosomiasis. Mem Inst Oswaldo Cruz 1985; 80: 423-427.
7. Oliveira-Filho EC, Paumgartten FJ. Toxicity of Euphorbia milii latex and niclosamide to snails and nontarget aquatic species. Ecotoxicol Environ Saf 2000; 46: 342-350.
8. Kumar A, Prasad M, Mishra D et al. Toxicity of aqueous extract of Euphorbia tirucalli latex on catfish, Heteropneustes fossilis. Ecotoxicol Environ Saf 2010; 73: 1671-1673.
9. Silva AC, de Faria DE, Borges NB et al. Toxicological screening of Euphorbia tirucalli L.: developmental toxicity studies in rat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7; 110: 154-159.
10. Scott IU, Karp CL. Euphorbia sap keratopathy: four cases and a possible pathogenic mechanism. Br J Ophthalmol 1996; 80: 823-826.
11. Shlamovitz GZ, Gupta M, Diaz JA. A case of acute keratoconjunctivitis from exposure to latex of Euphorbia tirucalli (pencil cactus). J Emerg Med 2009; 36: 239-241.
12. Kinghorn A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rritant 4-deoxyphorbol diester from Euphorbia tirucalli.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1979; 42: 112-115.
13. Furstenberger G, Hecker E. On the active principles of the Euphorbiaceae, XII. Highly unsaturated irritant diterpene esters from Euphorbia tirucalli originating from Madagascar.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1986; 49: 386-397.
14. Brune K, Kalin H, Schmidt R, Hecker E. Inflammatory, tumor initiating and promoting activitie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diterpene esters in mouse skin as compared with their prostaglandin releasing potency in vitro. Cancer Lett 1978; 4: 33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