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獨(黃藥子)

出自台灣有毒中草藥毒性資料庫

(修訂版本間的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以內容「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薯蕷科 返回上一頁 == '''基本資料''' == {| border="2" style="border-collapse;" || <font size=3>...」創建新頁面)
第5行: 第5行:
||
||
<font size=3>'''科別'''</font>
<font size=3>'''科別'''</font>
-
||<font size=3>馬鞭草科 Leguminosae</font>
+
||<font size=3>薯蕷科 Dioscoreaceae</font>
|-
|-
||
||
<font size=3>'''屬名'''</font>
<font size=3>'''屬名'''</font>
-
||<font size=3>馬纓丹屬 ''Lantana''</font>
+
||<font size=3>薯蕷屬 ''Dioscorea''</font>
|-
|-
||
||
<font size=3>'''中文學名'''</font>
<font size=3>'''中文學名'''</font>
-
||<font size=3>馬纓丹 </font>
+
||<font size=3>黃獨(黃藥子) </font>
|-
|-
||
||
<font size=3>'''拉丁學名'''</font>
<font size=3>'''拉丁學名'''</font>
-
||<font size=3>''Lantana camara'' L.</font>
+
||<font size=3>''Dioscorea bulbifera'' L.</font>
|-
|-
||
||
<font size=3>'''英文名稱'''</font>
<font size=3>'''英文名稱'''</font>
-
||<font size=3>lantana</font>
+
||<font size=3>Air potato yam</font>
|-
|-
||
||
<font size=3>'''中文俗名'''</font>
<font size=3>'''中文俗名'''</font>
-
||<font size=3>五色梅、臭花草、如意草、頭暈花、珊瑚球、龍船花、臭金鳳
+
||<font size=3>山芋、山慈姑、薢草川、金錦吊蝦蟆、黃獨
-
 
+
-
、五龍蘭、刺仔花、發瘋花
+
</font>
</font>
-
[1, 2]
 
|}
|}
-
== '''馬纓丹簡介''' ==
+
== '''黃獨(黃藥子)簡介''' ==
-
<font size=3>馬鞭草科,馬纓丹屬,灌木植物,在熱帶或亞熱帶國家均有分佈</font>[5]<font size=3>。最早在1600年前由荷蘭探險家從巴西將馬纓丹引進紐西蘭,隨後他人將種子帶往其他國家種植栽培</font>[6]<font size=3>。在台灣已野生化隨處可見,也常見於園藝栽培。馬纓丹的民間傳統療法使用部位包括葉、嫩枝、花及根;可用於袪風止癢、清熱解毒、治跌打等功效</font>[1, 2]
+
<font size=3>黃藥子為植物黃獨的塊莖部份,外觀呈現圓形或卵圓形,顏色多為暗黑色。於台灣平地至山區均有生長,在臺灣南部地區尤多。在國外,也有些熱帶國家,如西非、部份太平洋島國、部份東南亞、印度或是美國中部均有其蹤跡,品種繁多,但並非全都具有毒性,部份國家甚至將其當作日常生活的主食,但均是無毒的種類。台灣所產的黃藥子,屬於具有毒性的其中一種,經研究也以證實黃藥子對於肝臟、腎臟具有一定毒性,雖黃藥子於古代典籍中被用於治療甲狀腺疾病及癌症[1, 2],但仍需注意所含的毒性成份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
-
<font size=3>根據文獻指出,馬纓丹為全球十大有害雜草之一,對畜牧業或野生動物造成不小影響,尤其是反芻動
+
黃藥子在台灣出現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外觀與何首烏正品相似,使用部位均為塊莖,但植物科屬分類上均不同。由於外觀相似,因此經常出現民眾誤用的情形,而黃藥子本身就具有毒性,進而導致食用的人產生中毒現象,嚴重者可能引起肝、腎衰竭。
-
物特別明顯,若食入馬纓丹會造成反芻動物的瘤胃活動減低無法蠕動</font>[6, 7]<font size=3>。人類中毒雖然有案例報導,但較為少數</font>[8]。
+
</font>[8]。
== '''外觀簡述''' ==  
== '''外觀簡述''' ==  
第42行: 第39行:
||
||
<font size=3>'''莖'''</font>
<font size=3>'''莖'''</font>
-
||<font size=3>多年生藤狀灌木,全株可達1-2公尺高,有特殊臭味,全株帶有粗毛。側枝多分枝,小枝分枝呈現四方形(tetragonal),具有短刺(prickle)。</font>
+
||<font size=3>塊莖成球狀,莖部呈左旋狀、呈綠白色或淡棕色、有稜線、無毛。</font>
|-
|-
||
||
<font size=3>'''葉'''</font>
<font size=3>'''葉'''</font>
-
||<font size=3>葉成卵形或橢圓卵形,長約4-7公分,寬約2.5-4公分,葉頂銳尖,葉基呈現楔形(cuneate)或心形(subordate),葉緣帶有鋸齒狀(serrate),葉上表面粗糙(scabrous),下表面帶有柔毛(pilosulous)。</font>
+
||<font size=3>葉互生,卵形倒三角心型,約6-27公分長、5-27公分寬,葉面光滑無毛、尖端漸尖,葉基闊心型,葉緣光滑,葉脈7-9條。葉腋有耳型珠芽,直徑約2.5公分。</font>
|-
|-
||
||
<font size=3>'''花'''</font>
<font size=3>'''花'''</font>
-
||<font size=3>頭狀花序(Inflorescence capitate),腋出(axillary),具長梗(pedunculate);苞片(bracteoles)線狀,3-6公釐長,1-2公釐寬,上表面光滑無毛(glabrous),下表面帶有微毛(puberulous);花萼(calyx)瘦小,長約1.5公釐,萼緣具有纖毛(ciliate)。花冠多數開黃花,後轉粉紅、橘色、橘黃或紅色,長約6-8公釐,外端有微毛。花期5-9月。</font>
+
||<font size=3>穗狀花序叢生,雄蕊1到3腋穗生,少數圓錐狀,5-13公分長。花梗1-2.5公分長,花綠白或紫色,花序多且成冠狀,無柄,花基座有兩半苞片,苞片成卵形、尖端漸尖,花辦線形或茅形。雌蕊花序具1-5個穗狀花序,長約3-20公分,花基座兩辦苞片,花瓣6辦,線狀。</font>
|-
|-
||
||
<font size=3>'''果實'''</font>
<font size=3>'''果實'''</font>
-
||<font size=3>果實為核果球狀,紫色或黑色。核果內藏種子兩顆。</font>
+
||<font size=3> </font>
|}
|}
[2-4]
[2-4]
== '''產地''' ==
== '''產地''' ==
-
<font size=3>台灣全境平野、山麓、路旁野生化、栽培。。</font>
+
<font size=3>蘭嶼、綠島及本島平地至海拔 2000 公尺山區普遍分佈。生於山野叢林間;台灣全境低海拔自生,以南部嘉義、屏東尤多。</font>
=='''毒性研究'''==
=='''毒性研究'''==
-
<font size=3>馬纓丹被列為全球十大有害雜草之一,主要原因為它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遍佈歐洲、東南亞、北美南部、南美洲、澳洲和印度等地</font>[7]<font size=3>。馬纓丹影響最嚴重的並非人類,而是畜牧業及牲畜。因馬纓丹野生化遍佈各地,畜牧業者放牧時,牛隻羊隻食入馬纓丹後,會造成該些反芻動物胃中的瘤胃滯留,活動趨緩甚至不活動,此種減緩作用使得馬纓丹中的毒素被大量滯留於胃中,因此被吸收的毒素量提高</font>[6]<font size=3>,嚴重可導致牲畜死亡,仍影響到整體畜牧業的各項產量,對於畜牧業是一大隱憂。</font>
+
<font size=3>黃藥子目前經由動物及細胞研究,已知具有明顯的肝腎毒性[3-6]。同屬薯蕷屬的植物種類繁多,在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當中就記載了台灣所產的薯蕷屬植物就有16種之多[7],但並非所有的薯蕷屬植物均具有毒性。</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症狀'''</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症狀'''</font>     
-
<font size=3>人類中毒案例較為少數,目前僅有兩篇文獻針對人類馬纓丹中毒所做的案例報導,雖數量較少,但兩者收錄的中毒案例數目分別為17和641例</font>[8, 9]<font size=3>。根據文獻的臨床症狀描述,可知若人類誤食馬纓丹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症狀為嘔吐(vomiting)、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焦慮(agitation)、腹瀉(diarrhea)、咽喉口腔不適(throat/mouse irritation)、心搏過速(tachycardia)、困倦(drowsiness)、噁心(nausea)和瞳孔放大(mydriasis)等</font>[8]<font size=3>。在Wolfson and Solomons所報導的案例中,其中有一名兩歲大的女童誤食未成熟的馬纓丹漿果90分鐘後死亡,這是目前唯一文獻記載的死亡案例。</font>
+
<font size=3>若服用過量黃藥子,臨床上可能出現的中毒症狀輕微的有噁心、腹痛、腹瀉或食慾不振,稍為嚴重可能造成肝細胞損害、黃疸、口腔灼痛、瞳孔縮小,更嚴重甚至出現昏迷、呼吸困難,心臟麻痺等症狀。</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毒性成份'''</font>       
*<font size=3 color=green>'''毒性成份'''</font>       
-
<font size=3>引起馬纓丹中毒的成份目前也已經被分離出來,最主要的有毒成份為lantadene A</font>[6-8,10]<font size=3>,另外較次要的有lantadene B</font>[6, 7]<font size=3>、lantadene D及icterogenic acid等</font>[6]<font size=3>。雖有人類中毒的案例出現,但lantadene A導致人類中毒的機轉目前尚未知曉,僅有針對牲畜中毒的機轉進行討論。</font>
+
<font size=3>黃獨的塊莖黃藥子所含的成份,主要包含黃藥子素A、B、C[2, 6]及D[8] (diosbulbin A, B, C, D)、草酸鹽(oxalates)[9]、薯蕷皂苷(dioscin)、薯蕷毒皂苷[10]等,均具有毒性。</font>
-
*<font size=3 color=green>'''中毒劑量'''</font>  
+
*<font size=3 color=green>'''肝腎毒性'''</font>  
-
<font size=3>目前研究指出lantadene A和lantadene B對於綿羊最具顯著的毒性,中毒劑量分別為每公斤80及200毫克(80和200 mg/kg),而馬纓丹葉的中毒劑量為每公斤3毫克(3 mg/kg)。馬纓丹毒性並不具蓄積作用,必須要單次食入達到中毒劑量才有可能中毒。另外,並非所有馬纓丹種類的植物都具有毒性。光敏感性是牲畜中毒臨床上最明顯的症狀,光敏感性皮炎(photosensitive dermatitis)在食入後1至2天內會出現,發病期間會產生大面積皮膚壞死。黃疸(jaundice)也同樣是明顯的症狀之一,在食入後2到3天內會出現鞏膜(sclera)和其他黏膜泛黃,且食慾下降,瘤胃蠕動變慢。馬纓丹中毒後,在生理上也會出現肝臟變大、變黃,膽囊腫脹,腎臟腫大且變得蒼白</font>[6]<font size=3>。</font>
+
<font size=3>黃藥子所含的毒性成分已被分離出來,其有毒物質結構類型與石蠶所含的有毒物質結構雷同。經由體內體外研究證實黃藥子對於肝、腎組織均有一定程度的傷害。相關的肝臟傷害有肝中央靜脈擴張充血、ALT及AST上升、GPT和NPN上升、肝細胞出現細胞壞死現象、肝細胞排列趨於鬆散、細胞間隙變寬、肝細胞呈現空泡狀等,且黃藥子對於肝臟的影響程度與用藥時間長短有關[4, 11]。
 +
另外,Xu et al.[6]於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膽酸(cholic acid)濃度在給予黃藥子萃取物及黃藥子素B後呈現明顯的上升狀態,且此種上升程度與AST及ALT呈現正相關關係。
-
*<font size=3 color=green>'''生殖毒性'''</font>
+
腎臟組織傷害包含有腎血管擴張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突出、腎小館中出現蛋白及腎小囊中出現紅血球等[4]。
-
<font size=3>由於目前人類中毒機制並不瞭解,但民間有將馬纓丹用於藥用植物來治療一些疾病,因此馬纓丹的毒性變得相對重要,有研究針對這點進行母鼠生殖毒性和畸胎試驗,結果發現在給予懷孕母鼠馬纓丹醇萃取物3、7 g/kg的劑量下胎兒骨骼發育不正常,如前肢僵化、胸椎不完全鈣化。另外,在交配前期、交配期、懷孕期、妊娠期的母鼠肝臟均有退化性損傷(degenerative lesions)</font>[11]<font size=3></font>
+
-
=='''治療方式'''==
+
相關腎臟方面的毒性需要服用黃藥子較長時間才會逐漸表現出來,而肝臟方面的損傷於短時間內即可明顯的觀察到此一方面的毒性。
-
<font size=3>人類由於中毒案例稀少,因此治療方式主要針對牲畜治療為主。目前研究發現給予活性碳治療對於羊隻的中毒是有明顯保護效果</font>
+
</font>
-
[12]<font size=3>。</font>
+
-
=='''毒性分級'''==
+
*<font size=3 color=green>'''細胞實驗'''</font>
-
<font size=3>[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E6%AF%92%E6%80%A7%E5%88%86%E9%A1%9E B1]</font>
+
<font size=3>Ma et al.[8]於2011年也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人類正常肝臟細胞L-02針對黃藥子中的黃藥子素D進行肝細胞損傷的機轉討論,其結果指出給予黃藥子素D會引起肝細胞的細胞核縮核(condensation)及染色質邊集(chromatin margination),以及主要是發生早期細胞凋亡(early apoptosis),而非細胞壞死(necrosis)。另外,由結果更顯示黃藥子素D導致細胞凋亡主要的原因是提高了細胞凋亡促進因子caspase 3的活性。</font>
-
== '''參考文獻''' ==
+
*<font size=3 color=green>'''動物實驗'''</font>
-
[1]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台北: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2003, pp.388.
+
<font size=3>Song et al.[4]及Tan et al.[11]分別以小白鼠、狗及大鼠餵食黃藥子萃取物後,觀察肝、腎組織的表現以及檢測肝臟損傷指數ALT及AST和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GPT)等指數。在給藥後的肝、腎組織切片發現肝中央靜脈擴張充血、肝細胞水腫變性、細胞間隙變寬、細胞空泡化、腎小囊出現紅血球、腎小管出現蛋白等現象,而AST、ALT、GPT及NPN等指數均顯著上升。
-
[2] 呂炎周. 臺灣藥用植物名錄. 嘉義縣: 呂炎周 2005, pp.612.
+
另外在Wang et al.[5]的實驗中,以小白鼠給予黃藥子萃取物後,觀察其結果ALT、AST及lipid peroxide (LPO)也都有明顯的上升。在glutathione的量和superoxide dismutase (SOD)、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glutathione reductase (GR)及glutathione-cysteine ligase (GCL)等相關的抗氧化相關酵素的活性均有顯著的下降。
 +
</font>
-
[3]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台北: 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2000, pp.985.
 
-
[4]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臺灣植物誌.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編輯委員會 2ed.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 1993.
+
=='''治療方式'''==
 +
<font size=3> </font>
-
[5] Bremness L. 世界藥用植物圖鑑. 2008, pp.110.  
+
=='''毒性分級'''==
 +
<font size=3>[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E6%AF%92%E6%80%A7%E5%88%86%E9%A1%9E Class B1]</font>
-
[6] Ghisalberti EL.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VSC-410D216-1&_user=1194663&_coverDate=09%2F01%2F2000&_rdoc=1&_fmt=high&_orig=gateway&_origin=gateway&_sort=d&_docanchor=&view=c&_searchStrId=1747091822&_rerunOrigin=google&_acct=C000051939&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194663&md5=5cd12262693261fad742dcb35b1c553c&searchtype=a Lantana camara L. (Verbenaceae).] ''Fitoterapia'' 2000; 71: 467-486.
+
== '''參考文獻''' ==
-
 
+
-
[7] Sharma OP, Makkar HP, Dawra RK.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TCS-474Y92W-2X&_user=1194663&_coverDate=12%2F31%2F1988&_rdoc=1&_fmt=high&_orig=gateway&_origin=gateway&_sort=d&_docanchor=&view=c&_searchStrId=1747093865&_rerunOrigin=google&_acct=C000051939&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194663&md5=06256b12d6ddf803adc21a57159e9652&searchtype=a A review of the noxious plant Lantana camara.] ''Toxicon'' 1988; 26: 975-987.
+
-
 
+
-
[8] Carstairs SD, Luk JY, Tomaszewski CA, Cantrell FL.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gi/content/abstract/126/6/e1585 Ingestion of Lantana camara is not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effects in children.] ''Pediatrics'' 2010; 126: e1585-1588.
+
-
 
+
-
[9] Wolfson SL, Solomons TW. [http://archpedi.ama-assn.org/cgi/content/summary/107/2/173 Poisoning by Fruit of Lantana Camara; an Acute Syndrome Observed in Children Following Ingestion of the Green Fruit.] ''American journal of diseases of children'' 1964; 107: 173-176.
+
-
 
+
-
[10] McSweeney CS, Pass MA.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6684307 The mechanism of ruminal stasis in lantana-poisoned sheep.]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hysiology'' 1983; 68: 301-313.
+
-
 
+
-
[11] Mello FB, Jacobus D, Carvalho K, Mello JRB.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TCS-4FD13CJ-1&_user=1194663&_coverDate=03%2F15%2F2005&_rdoc=1&_fmt=high&_orig=gateway&_origin=gateway&_sort=d&_docanchor=&view=c&_searchStrId=1747101287&_rerunOrigin=google&_acct=C000051939&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1194663&md5=663c0da82cab588925ce8f3af684115c&searchtype=a Effects of Lantana camara (Verbenaceae) on general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and teratology in rats.] ''Toxicon'' 2005; 45: 459-466.
+
-
 
+
-
[12] Pass MA, Stewart C.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6512165 Administration of activated charcoal for the treatment of lantana poisoning of sheep and cattle.] ''Journal of Applied Toxicology'' 1984; 4: 267-269.
+
[[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E8%96%AF%E8%95%B7%E7%A7%91 返回上一頁]]
[[http://tcm-toxic.kmu.edu.tw/index.php/%E8%96%AF%E8%95%B7%E7%A7%91 返回上一頁]]

在2011年6月1日 (三) 07:49所做的修訂版本

[返回上一頁]

目錄

基本資料

科別

薯蕷科 Dioscoreaceae

屬名

薯蕷屬 Dioscorea

中文學名

黃獨(黃藥子)

拉丁學名

Dioscorea bulbifera L.

英文名稱

Air potato yam

中文俗名

山芋、山慈姑、薢草川、金錦吊蝦蟆、黃獨

黃獨(黃藥子)簡介

黃藥子為植物黃獨的塊莖部份,外觀呈現圓形或卵圓形,顏色多為暗黑色。於台灣平地至山區均有生長,在臺灣南部地區尤多。在國外,也有些熱帶國家,如西非、部份太平洋島國、部份東南亞、印度或是美國中部均有其蹤跡,品種繁多,但並非全都具有毒性,部份國家甚至將其當作日常生活的主食,但均是無毒的種類。台灣所產的黃藥子,屬於具有毒性的其中一種,經研究也以證實黃藥子對於肝臟、腎臟具有一定毒性,雖黃藥子於古代典籍中被用於治療甲狀腺疾病及癌症[1, 2],但仍需注意所含的毒性成份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

黃藥子在台灣出現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外觀與何首烏正品相似,使用部位均為塊莖,但植物科屬分類上均不同。由於外觀相似,因此經常出現民眾誤用的情形,而黃藥子本身就具有毒性,進而導致食用的人產生中毒現象,嚴重者可能引起肝、腎衰竭。 [8]。

外觀簡述

塊莖成球狀,莖部呈左旋狀、呈綠白色或淡棕色、有稜線、無毛。

葉互生,卵形倒三角心型,約6-27公分長、5-27公分寬,葉面光滑無毛、尖端漸尖,葉基闊心型,葉緣光滑,葉脈7-9條。葉腋有耳型珠芽,直徑約2.5公分。

穗狀花序叢生,雄蕊1到3腋穗生,少數圓錐狀,5-13公分長。花梗1-2.5公分長,花綠白或紫色,花序多且成冠狀,無柄,花基座有兩半苞片,苞片成卵形、尖端漸尖,花辦線形或茅形。雌蕊花序具1-5個穗狀花序,長約3-20公分,花基座兩辦苞片,花瓣6辦,線狀。

果實

[2-4]

產地

蘭嶼、綠島及本島平地至海拔 2000 公尺山區普遍分佈。生於山野叢林間;台灣全境低海拔自生,以南部嘉義、屏東尤多。

毒性研究

黃藥子目前經由動物及細胞研究,已知具有明顯的肝腎毒性[3-6]。同屬薯蕷屬的植物種類繁多,在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當中就記載了台灣所產的薯蕷屬植物就有16種之多[7],但並非所有的薯蕷屬植物均具有毒性。

  • 症狀

若服用過量黃藥子,臨床上可能出現的中毒症狀輕微的有噁心、腹痛、腹瀉或食慾不振,稍為嚴重可能造成肝細胞損害、黃疸、口腔灼痛、瞳孔縮小,更嚴重甚至出現昏迷、呼吸困難,心臟麻痺等症狀。

  • 毒性成份

黃獨的塊莖黃藥子所含的成份,主要包含黃藥子素A、B、C[2, 6]及D[8] (diosbulbin A, B, C, D)、草酸鹽(oxalates)[9]、薯蕷皂苷(dioscin)、薯蕷毒皂苷[10]等,均具有毒性。

  • 肝腎毒性

黃藥子所含的毒性成分已被分離出來,其有毒物質結構類型與石蠶所含的有毒物質結構雷同。經由體內體外研究證實黃藥子對於肝、腎組織均有一定程度的傷害。相關的肝臟傷害有肝中央靜脈擴張充血、ALT及AST上升、GPT和NPN上升、肝細胞出現細胞壞死現象、肝細胞排列趨於鬆散、細胞間隙變寬、肝細胞呈現空泡狀等,且黃藥子對於肝臟的影響程度與用藥時間長短有關[4, 11]。 另外,Xu et al.[6]於201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膽酸(cholic acid)濃度在給予黃藥子萃取物及黃藥子素B後呈現明顯的上升狀態,且此種上升程度與AST及ALT呈現正相關關係。

腎臟組織傷害包含有腎血管擴張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突出、腎小館中出現蛋白及腎小囊中出現紅血球等[4]。

相關腎臟方面的毒性需要服用黃藥子較長時間才會逐漸表現出來,而肝臟方面的損傷於短時間內即可明顯的觀察到此一方面的毒性。

  • 細胞實驗

Ma et al.[8]於2011年也發表了一篇文章,以人類正常肝臟細胞L-02針對黃藥子中的黃藥子素D進行肝細胞損傷的機轉討論,其結果指出給予黃藥子素D會引起肝細胞的細胞核縮核(condensation)及染色質邊集(chromatin margination),以及主要是發生早期細胞凋亡(early apoptosis),而非細胞壞死(necrosis)。另外,由結果更顯示黃藥子素D導致細胞凋亡主要的原因是提高了細胞凋亡促進因子caspase 3的活性。

  • 動物實驗

Song et al.[4]及Tan et al.[11]分別以小白鼠、狗及大鼠餵食黃藥子萃取物後,觀察肝、腎組織的表現以及檢測肝臟損傷指數ALT及AST和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GPT)等指數。在給藥後的肝、腎組織切片發現肝中央靜脈擴張充血、肝細胞水腫變性、細胞間隙變寬、細胞空泡化、腎小囊出現紅血球、腎小管出現蛋白等現象,而AST、ALT、GPT及NPN等指數均顯著上升。

另外在Wang et al.[5]的實驗中,以小白鼠給予黃藥子萃取物後,觀察其結果ALT、AST及lipid peroxide (LPO)也都有明顯的上升。在glutathione的量和superoxide dismutase (SOD)、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glutathione reductase (GR)及glutathione-cysteine ligase (GCL)等相關的抗氧化相關酵素的活性均有顯著的下降。


治療方式

毒性分級

Class B1

參考文獻

[返回上一頁]

個人工具